猶記得剛出社會時,一心想要找家長口中「體面」的工作。什麼叫體面呢?就是公司名稱在股票中找得到、有好康福利、有工作證、在很新很大的辦公大樓、在過年時與親戚提及,他們會很興奮的說:「我知道!你很厲害誒!」。
而教導程式的補習班老師,則會給予個觀念就是:「第一份工作要找可以讓自己有高成長性的,公司知名度、薪資、福利反而是其次」。
於是矇矇懂懂的我,便拿著這兩項標準去尋找第一份工作:
公司知名
公司有股票
具備高成長性
福利好
辦公室漂亮
地點不錯
然後發現,這種公司也許存在,但我的能力經歷,不足以應徵進去...
於是在很長期的自我懷疑跟不滿足中,不停地轉換工作,卻忽略去了解「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」。總覺得 A 公司薪水太低、B 公司技術成長不足、C 公司辦公室政治太嚴重...意識要找到大家口中「體面、夢幻工作」簡直難如登天。
在經歷了很多次挫折後,才理解「很多時候人會離職不是因為該工作不好,而是因為不適合」。譬如「追求 work life balance」的人,卻選擇要 on call、高強度要提升自己的崗位;抑或者是「追求職場挑戰」的人,卻選擇適合養老的涼缺。那麼這些都會導致一個中性的職位,突然變成他們眼中「有毒的職場」。
因此,在做出工作選擇之前,建議先了解自己。
可以借助幾個方法/工具:
1.蓋洛普天賦測驗:有點貴的測驗,但可以了解自己的天賦排序。與其在自己天賦較少的地方努力,選擇能發揮自己前五大天賦的職場,人生應該可以走得更順利。
2.DISC 測驗:在 2024 面試時,遇到好多間公司都在做這個測驗。詢問面試官,才知道原來有的主管傾向挑選自己喜歡合作的職場人格特質。
3.排出「工作發展/工作內容/工作氛圍/薪資...」等主觀條件的優先順序,然後將當前的工作選項依照這個優先序加權給分數,找出自己真正在意的點。
4.第四個最簡單,根據周哈里窗理論,自我認知與他人認知的自我,會有些差異
我們可以去訪問「別人眼中的我」,找出周哈里窗的「盲目我」,並以此作為挑選工作的考量。
寫在結論,其實找工作某種成分跟找對象很相像。別人口中的渣男(女)卻可能是你人生中的真命天子(女);人人稱羨的夢幻工作,也可能是你的有毒職場。
而隨著人生階段不同,理想伴侶的條件會一直更動;工作亦然。找到百分之百滿意的工作真的挺難的,但可以隨著更了解自己、或與公司磨合,來讓自己擁有更快樂的職場人生。